引擎油泥小教室

「BOD Original」的個人頭像
接手舊車油泥阻塞?<br>3分鐘保住引擎(油泥風險)</h3>

接手舊車油泥阻塞?
先別緊張,3分鐘保住引擎

先救車 → 快速檢查。

要不要立刻停車拖吊?

風險與保養建議

以下情境常見時,可請技師切開舊機油濾芯協助判斷

濾紙若見黑膠堵塞/厚清漆膜/乳化物或大量金屬屑,代表需要清油道並縮短保養週期。

為什麼會有油泥?(四件事)
  • 氧化或硝化:高溫加上氧氣與金屬表面;燃燒吹漏氣帶來酸性物質,讓機油清潔與分散能力變弱。
  • 過熱結焦:活塞環槽、渦輪回油管、頂部熱點把機油烤成硬硬的焦層,變成油泥核心。
  • 污染:進氣漏灰塵、金屬屑、冷卻液滲入、燃油把機油沖淡。
  • 添加劑失效:超過保養週期或用錯機油,分散能力不夠就容易結團沉積。

短程、怠速多、重負載高溫、渦輪長時間烘烤,都會加速油泥生成。

看症狀
  • 機油變稠變黑;加油口蓋有褐色清漆或黑膠。
  • 油壓燈偶爾亮、怠速吵、可變汽門正時遲滯、渦輪回油不順。
  • 冷車起步拉扯、油耗上升、動力下滑;可能伴隨故障碼。
怎麼預防
  • 機油用對、按時換:車主手冊與正確黏度;嚴苛使用建議縮短 20–40%週期。
  • 讓機油熱一熱:每週20–30 分鐘穩定巡航;渦輪高負載後先降溫再熄火。
  • 別讓髒東西進來:空氣濾清器密封要好、曲軸箱通風正常;冷卻液異常立刻查。
  • 散熱要健康:節溫器、水箱、風扇、機油冷卻器狀態良好;回油管保持暢通。
已經有油泥,怎麼處理
  • 輕度:溫和清洗油道+連續兩次縮短換油,把髒東西慢慢帶走。
  • 嚴重:拆油底殼與濾網、清回油管,檢查可變汽門正時電磁閥油道。
  • 源頭要一起處理:修好冷卻液滲漏、曲軸箱通風故障、進氣漏塵,不然很快再犯。

保養週期建議

系統會依風險分數,自動把週期最多縮短 40%。

症狀 → 建議動作

勾選你遇到的狀況:

油泥過多可能導致拉傷或缸體破裂

常見過程:吸油網被堵 → 機油壓力驟降 → 軸承缺油抱死;或可變汽門正時供油不足造成正時錯亂與鏈條跳齒。

立即處置(立刻做)

  • 立刻熄火、用拖吊移車
  • 拍照留存:油底殼、吸油網、機油狀態與漏油處;保留濾芯與保養紀錄。

檢查順序(可勾)

已完成 0 / 9
回到上方工具
全合成機油就不會長油泥嗎?
會。就算是全合成,如果超過週期、發生污染或過熱,一樣會長油泥。
不同品牌機油混用會出事嗎?
合乎規範的產品一般可混用,重點是用對等級、按時更換;避開不明添加劑。
油泥就是「碳化」嗎?
碳化多半是局部過熱的結果;多數油泥是氧化/硝化+污染+添加劑失效的沉積。

在〈引擎油泥小教室〉中有 1 則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